相对和绝对——相对和绝对的现实意义
“相对和绝对,不是两个抽象的哲学名词吗?相对和绝对,绝对和相对,任你说来说去,怕仍只是在空名词里打弯子,实践的意义在哪里,和中国目前所急切要解决的民族解放问题又有什么关系?”
- 一切名词、概念、范畴,本质上都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 旧的哲学常常抽离事实,单独玩弄抽象的概念
- 新的哲学需要我们把它从抽象的半空中拽下来,使它立足在现实的土地上
-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绝对主义的鬼魂在作祟
- 宿命者认为世界被绝对的主宰所支配
- 即使是进步的青年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环境太恶劣了,这样的环境和我不能相容,我必须离开它,到较好的地方去生活,或者请你们把救国团体的关系介绍给我,让我好到里面去痛痛快快地工作。”
这样的见解,也正是无意中被一种绝对主义的思想所支配了。虽然这种见解的主人翁是进步的青年,接受了新思想,懂得世界是变动的,懂得中国人现阶段的任务是救亡抗敌。然而他们没有把自己的进步的思想,无遗憾地应用到个人的生活态度上去,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仍是用固定的、非变动的、绝对的观点去观察,不错,他们的环境实在黑暗,然而他们忘记了黑暗也可以打破,前进青年的努力,可以使环境变动。他们周围的人是不觉悟的,然而他们忘记了不觉悟的人也会变动,在一定的情形之下,也有走到觉悟的路上去的一天。他们把黑暗固定化了,把不觉悟绝对化了,以为这全没有变好的可能。于是就绝望地叫道:“我没有办法了,我的生活环境已经不能容纳我,让我到另外的更光明的天地里去吧!”
我们接到这样的青年们的来信,就不能不回答他们说:“你的想法是错了,你以为自己的环境坏,要逃出这黑暗圈,是错误的。逃避不是生活的正当方法。因为在目前的社会里,就根本没有一块完全光明的地方,你逃出了自己的环境,仍然要走进一个新的黑暗圈里,逃避也是无用。但你用不着悲观,因为光明是从黑暗中打出来的,不打破黑暗,不会有光明,所以你应该留在自己的环境里,尽可能地实行你进步者的任务——打破黑暗。你不要把黑暗看得太绝对了!”
由这一个实例里,我们可以知道,绝对主义是要反对的,它使我们不肯从眼前现实里去工作、去奋斗,只梦想着另外的光明地方,或者想逃避现实。绝对主义是和事物的真实情形不符合的,因为事物都会变动,黑暗的社会也会发展成光明,不是绝对的黑暗。光明的东西也是从黑暗中孵化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的光明
- 一切的观念论大部分都是绝对主义
- 把将来的社会看成一个理想,很性急地想马上就在世界上建立起来,而不知道从实现社会里促进它。虽然他们所选的理想好像和新哲学新科学一致,但实际上他们是太看重理想,而忘记了现实,所以还是一种观念论
- 我们常听到所谓“左倾幼稚病”的名词就是这一种绝对主义的作祟,因为它们把新社会科学的理想看得太绝对了(即忘记了它是从旧社会中孵化成的)
- 绝对主义不可取,相对主义同样不可取
- 相对主义把相对性太夸大了:夸大到使我们不能相信一切,使我们怀疑一切
- 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怀疑主义
- 如果说绝对主义是青年病(左倾,冒进),那么相对主义就是一种老年病或成人病(右倾,保守)
- 绝对的东西包含在相对之中
- 相对性只指出了事物的变动,却不否认这变动中有一定的规律、法则,有一定的来由和前途,所以,虽然并没有把现在的东西看作绝对永久,但也并没有否认了世界发展的一定秩序和旋律
- 在发展观点上,每一件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但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必有一定的规律,一定的事物的出现,这又是绝对的
- 相对的东西,总包含着一定的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是作为相对的东西的每一个必然阶段而表现出来
世界观的确立——唯物论的世界观
“近来唯物论和唯生论在脑中打架,弄得不可开交,痛苦极了——什么事情都不高兴去干!唯物论大家都知道,唯生论据主张的人说就是中山先生思想的哲学基础,说是取唯物论和观念论而成,使我们莫明其妙!先生如能公开地答复我们,彼此才算是尽了本分——民族复兴。对于这样的事情弄不清,恐怕就是立足点不稳的缘故吧?”
- 唯物论≠唯利是图
- 唯物论(尤其是新唯物论)的主张,并不是要完全抹杀了精神,而只是认为:物质先于精神,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 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也需要把物质的解放和复兴放到第一位
- 唯物论也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 精神上的觉悟,是必须以物质的要求为基础的
- 唯生论在物质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也有近于唯物论的真理
- 唯生论如果要贯彻它的真理性,就不能不把物质放在第一位,把精神放在第二位
- 如果抛开民众物质生活和民族物质生存的保障(如国土的保障),空谈精神生活、礼义廉耻、清洁卫生,那就会看重了精神,骨子里走进了观念论的圈子里
- 如果又要谈物质的建设,又要谈精神的道德,两者没有正确的关联,不依着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来谈精神文化,这就是使物质和精神平行而不相关联,那就是等于物心并重二元论
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与叶青折中主义的论战
这节涉及很多逻辑学的基础内容,看得不是很明白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运动与静止
- 辩证法如何扬弃形式逻辑
- 辩证法吸收形式论理学,并不是简单的保留,而要加以改作、消化,经过改作和消化而吸收以后,它已成了最高的方法,自然就不能再另外给形式逻辑辟独占的地盘了
- 辩证法不等于形式逻辑的简单统一,认为辩证法只是形式逻辑的组合和统领,是一种折中主义的曲解
我们“用辩证法于研究,斯演绎法和归纳法就在其中”,而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辩证法的整个研究过程里又是各有适当的场合的,那么,整个的辩证法,就不过是这里一个演绎法,加上那里一个归纳法,这样机械地折中地结合起来的罢了
在辩证法里,从个别到一般的这段过程上,虽然也用到普通归纳法里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然而只是作为一个要素应用它。除非不要辩证法,不然,就在这从个别到一般的上升阶段里,也得要贯彻着辩证法的方法,而不能把归纳法囫囵不化地摆在这里。归纳法在这里只走着分析的路径,只从复杂多样的事物里抽出简单的一面的规定。辩证法在这里却不单只分析,同时也在综合,不单抽出简单的一面的规定,并且要找出全面的矛盾统一的规定。再就从一般到个别的研究过程来说,依照叶青的话,那么,这过程应该是属于演绎法的适当的场合,只走着综合的路径,只把一般的法则应用到个别的事物上,综合到个别事物上就行了。其实在这里也得要贯彻辩证法,辩证法在这里不单只是应用法则,不单只要综合,在应用和综合的同时,还要就那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具体条件加以分析,发现出新的特殊的矛盾动向。这样,不论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我们的方法根本都是辩证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只各自作为研究过程中的要素而被应用,它不能离开另一要素而独立存在,它虽然并不是简单地被抛弃,但也不是简单地被保留,而是被吸收、被消化、被改作。因为辩证法本身是整个的辩证法,而并不是归纳法和演绎法拼凑成的
关于内因论与外因论——与叶青折中主义的论战
辩证法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如果事实上外因重于内因,那应该以外因论为主吗?
- 叶青的折中主义错误
- 叶青就是把对形式逻辑的吸收理解作单纯的保留,结果自然要产生他的折中主义
- “没有内在的矛盾,外因无如之何”,如果我们承认了这是一般的最高原则的话,我们就不能说在某些特殊场合又以外因为本质
- 一般和特殊也是一个辩证法的统一,没有单纯的一般,同时也没有在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物。辩证法是要把握两者间的统一
- 辩证法唯物论的尊重事实,是尊重事实的本质
- 机械唯物论者和经验主义者也是尊重事实的,不过尊重的是表面的事实,是认识的初步阶段
- 辩证法唯物论的特点:不在于尊重事实,而在于能抓着事实的核心,能把握事实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机械的运动,只由于外力,这是事实,然而这只是表面的事实,在本质上,外力之所以能使那机械运动,还是因为机械本身有运动的可能性。用手把小石头推动,是由于小石头可以动的缘故,如果去推墙,就不行了。
- 研究事物时怎么抓住事实的核心?
- 一方面要研究事实,同时也要依着理论的指导
- 无论在什么事实上,我们都不能抛开理论的最高原则
- 不能执着于事实的一个方面,就把理论的原则抛开了
真理的问题——真理由谁把握
只有站在被压迫的打破现状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真理吗?
- 社会上的所谓压迫与被压迫,是以经济上的榨取和被榨取为根据的
- 既然如此,那么说白俄为被压迫者就无从说起了
认识论上的问题
认识的过程问题:认识是一种发展,是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一种运动
- 认识是发展的过程(辩证统一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端
- 理性的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是从感性认识发展成的
- 不止有量上的扩充,更有质的改变
- 发展是一种否定的过程,理性认识之所以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就在于它否定了感性认识的直接感觉性
- 概念的认识
- 概念的认识是理性的认识,但也不能不以感性为基础
- 概念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成,是以感觉的认识为前提
- 反过来,概念又可以帮助感性的认识,感性的更明确的认识又要以概念为前提
- 两者在发展的阶段上虽然有先后、有基础和非基础的分别,但同时也有交互使用,也有统一和互相渗透
《哲学讲话》批评的反批评
机械唯物论、反映论和偶然与必然的范畴问题
- “假的唯物论”或者说机械唯物论
- 把物质看作死的,不能自动发展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它是机械唯物论
- 但是其最后不得不用精神的外力来解释运动,在这一点上它就不能保证真正彻底的唯物论,而倾向到观念论方面去了
- 反映论是认识论的总名称:彻底的唯物论的起源论,是只有反映论一种
- 它包括认识的本质问题,因为它告诉我们,认识的本身是外物的反映
- 它也包括认识的起源问题,因为它告诉我们,认识的来源是外界事物的反映
- 反对布哈林机械论
- 有原因的事物不等于必然性的事物
- 机械论是把偶然当成主观上的东西,而在客观上是一种必然,混淆了偶然和必然的范畴
哲学问题四则
真理的对立统一
“在辩证哲学中没有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真理”这句话本身又是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呢?
-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互相渗透的
- 辩证哲学里没有全然绝对的真理,但同时也没有全然相对的真理(否则就是相对主义了)
- 真理有绝对的内容和相对的形式
- 人类所认识的一切的真理,在辩证哲学看来,都是客观世界的现实的反映,既能反映客观现实,所以这真理的内容总是绝对的
- 但同时,人类并不能够一次就把客观世界的一切真理都看透了,每一个时代所知道的真理,只能按照着实践的发展程度,认识到某一个限度,或某一个阶段,如果要更进一步的更高的认识,必须有更进一步的历史实践,在这种意味上来说,我们所认识的真理的形式,始终是相对的
- 所谓绝对的内容,是因为它能反映现实。所谓相对的形式,是因为它的反映在一定时代只能达到一定的阶段
人生是为了什么?
人生究竟是为什么?假如做人只为了吃饭,那么吃饭又是为了做人,岂不是太无聊吗?
- 人生的目的随时代阶级社会的不同而不同
- 所以没有人生的目的,只有我们人生的目的
- 人生的目的来源于对当下的认识
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
“机械论者承认社会体系的内部发展与变更,是完全由外部的矛盾——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至于新唯物论则认为“社会的运动与发展是由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决定的”。那么,将来的社会内部矛盾完全消失了以后,社会不是不会再有运动和发展吗?
-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看法,一切事物都有内部矛盾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将来也是有的,不过在将来会是新的形态
- 当前社会所需要消灭的矛盾,是人与人敌对形态的矛盾,而不是一切的矛盾
动物有没有本能
人和动物有本能和意识吗?
- 行为派学者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 心理学到了行为派的手里,便成了完全客观的实验科学,它将心理现象也看做一种物质现象,看做一连串的刺激和反应的过程(高级的(心理)现象是不能与低级的物质基础分离的,心理作用只是物质作用的一种属性)
- 但是,行为主义一旦把握住了物质的基础,便以为这低级的基础就已经足以代表一切,于是否定了整个心理作用的特殊性,以为除了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外不更有什么。(本能、意识,都可以还原为刺激和反应的现象,它本身是毫无一点意义)
- 机械论者认为高级的现象与低级的现象;只有复杂和简单的分别,而无性质上的差别,即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别
- 本能相比单纯的刺激和反应有质的变化
- 本能是比单纯的刺激和反应更高级的现象,虽然也是一连串的刺激和反应所组成,但既已成了连串,性质上便不单只是刺激的反应
- 单纯的刺激的反应只是机械的、盲目的行为,而本能则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目的而执拗地活动着的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
- 既然本能的目的性行为与机械的盲目行为不同,则本能的特殊意义就能成立,本能的存在便不容否认
我们可以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行为主义者的研究,赞成本能只是连串刺激和反应的综合,而同时,既成为本能,便也有本能所特有的性质,与单纯的刺激和反应不同。我们的结论是:动物是有本能的
- 人类本能与动物本能的区别
- 人类是动物,自然同样具有本能
- 但人类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具有质的区别,是一种更高级的本能
- 蚁群的组织完全依赖于生理构造
- 蚁的群体受生理的限制,故这种群体的组织凝固不动,没有改善和变革的余地
- 但人类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因应用工具实行生产而发生的互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生产关系
- 人类则能不断地改善他的生产工具及其应用方式,使生产能力发展,而人类间的相互关系也因之改变
- 分析人的行为,如果仅仅从本能单一的角度,就是一种夸大了低级现象而忽视了高级现象的形而上的看法
- 要了解社会和人类的行为,必须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研究
人类不是没有本能,但在人类生活中,本能只有次要的意义,不能决定人类行为的根本方向。智慧是人类行为中的固有性,而本能是“附属性”。反之,在动物生活中,也并不是没有智慧的萌芽,猿类能用树枝或石子击物已是最初步的工具之应用,但这在猿类的生活中并不是主要的行为,只是偶然的行为,因此,除人类以外,动物的生活都可以说是本能的生活
恋爱的本质是性行为吗
恋爱的本质是什么?恋爱的基础是性行为吗?性行为一定可以产生恋爱吗?
- Author:horton
- URL:https://hortonyyx.com/article/philosophy1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